时间:2024/4/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www.zguolife.com/news/49652.html

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谁也无法找到确切答案。当今社会,碰瓷儿、占座、猥亵妇女这些违法犯罪行径,屡屡见诸媒体报端,影响之巨、反响之大,不一而足。虽然是极个别行为,但是,却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这个群体的看法和认知。怎样重新定义老年人这个群体?我们不妨看看孔老夫子是怎么说的吧。

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常,孔子更是首推仁、义、礼三个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兄弟和睦、邻里和谐。孝敬老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更是维持家庭和谐、社会安定、民族延续、国家繁荣的根本。但是在《论语》中,孔子,这个儒家学派的开山祖师,却一反常态地骂出了“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近乎于诅咒的话,其中原因或许可以反映出当前年轻一辈对极个别为老不尊的老年人的心声。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近乎于骂街,近乎于诅咒。根据论语记载,孔子处事多以循循善诱为主,少有慷慨激烈之辞。老人家一辈子只骂过三句话,而独以“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最为激烈。字面意思是:人老了,年纪大了,如果还不去死,就是个十足的败类。是什么契机激发了孔子这个和蔼可亲的教育家不惜自毁形象,在大庭广众之下直抒胸臆,快意人生?我们不妨看一看下面这个故事。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大概意思是:有一天,原壤这个人见到孔子这个比自己年长的长辈之后,叉开双腿,蹲着两脚不坐不起,一副玩世不恭、吊儿郎当的样子,就这样等着孔子。孔子看到这种情况,怒骂:“你年幼时,不守孝道、不遵兄弟之礼。年长了,又没有一点成就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你这等人就如同败类一般。”说完之后,拿着手中拐杖狠狠地照着原壤的小腿踝关节砸去。孔老夫子如此这般大动肝火,是有原因的。先秦时期极重礼法,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制度已然成形,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黎民百姓,在会客时即使不起身作揖,也要弯曲双腿跪坐在草席上表示对来客的敬重,叉开双腿是极不尊重的行为,就像现在竖中指的手势。

孔子本身就主张“不学礼,无以立”,那么一个注重礼节的人,看到原壤那一副狂妄自大的熊样,内心便起波澜,无名业火喷薄而出,立马开启怒怼模式。毫不留情地说道:“你小时候就不懂孝顺尊重长、辈爱护兄弟,长大了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不给年轻人做一个好榜样,现在老了还不死,简直就是一个祸害。”能让孔子大动肝火而且丝毫不给情面的破口大骂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其实,量变形成质变,孔子对原壤这么一副烂泥扶不上墙的咬牙切齿的模样是有原因的,那孔子和原壤是什么关系呢?

孔子和原壤的关系,在《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这段记录说的是原壤和孔子打小就认识,可以称得上老相识,原壤的母亲去世时,孔子还帮助他打点丧事。在丧礼上,原壤居然敲着他母亲的棺木载歌载舞。孔子碍于情面没有当场发作,只好拂袖而去,但是作为一个极度推崇礼节尤其是孝道的人,内心肯定对这个老朋友失望至极甚至感到羞耻。所以后来性情率真的孔子又碰上了这个坐没坐相的老朋友,况且这个老朋友深得呼吸吐纳之术,偏偏老而不死,盛怒之下就直接骂上继而干起仗来。

所以,老而不死,就是害人虫吗?这句话是否有不尊重老年人之嫌?“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老而不死,真是害人精”,有违儒家“尊老敬长”的孝悌思想。为什么人老了就应该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虫?何况孔子比原壤更老,岂不是说自己更该死吗?所以这决不是孔子说此话的本意。孔子说“老而不死”是针对到具体的个人的,这个人就是不遵守公序良俗的原壤,而不是指老年人这个大的群体。“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基础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了还没什么作为,老了也没有长者风范,不能给年轻人做出好的示范和表率的人,可不就是浪费国家资源、祸害社会的害人精吗?

因此,我们现在用这句话来形容任意一个老年人,是非常不恰当、不礼貌的,但是那些带坏社会风气的老年人可以除外。

你怎么认为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wuchangzx.com/wcsdl/12398.html
------分隔线----------------------------